西达·斯考切波 (Theda Skocpol) 是哈佛大学维克多·S·托马斯政府和社会学教授、美国国家科 学者何清涟甚至将中国记者描述为“戴着镣铐跳舞”。在散文集《改变中的媒体,改变中的中国》中,中国专家对当今中国新闻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近年来中国新闻业的转型。在本书的摘录中,编辑苏珊·谢克 (Susan L. Shirk) 阐明了导致这些变化的一些因素。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中国媒体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政府削减了报纸、杂志和电视台的补贴,迫使它们进入市场赚取收入。1979 年,它们被允许出售广告,1983 年,它们被允许保留广告销售利润。由于人们渴望获得信息,企业希望宣传自己的产品,利润丰厚,出版物数量迅速增长。正如钱钢和班志远斯基在第二章中指出的那样,随着政府寻求加强中国媒体组织以抵御来自外国媒体公司的竞争,媒体的商业化在 2000 年之后加速。
到 2005 年,中国已出版了
份报纸和 9000 多份杂志。2003 年,中共取消了对官方报纸的强制订阅,并取消了对各省除少数几份官方报纸外的所有报纸的补贴 新加坡号码数据 。即使是全国发行的官方报纸,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经济日报》,现在也在零售摊位上出售,争夺读者。据这些报纸的编辑介绍,《光明日报》自诩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经济日报》则推销其及时的经济报道;《人民日报》则宣传其权威性。
全国有十几份商业报纸,全国发行量超过 100 万读者,分布在全国各地。南方省份广东是这些先进商业媒体的总部,三家报业集团激烈争夺读者。南京目前有五家报纸争夺晚间读者。人们在报摊上购买新的小报和杂志,晚上回家阅读。
尽管这些商业刊物几乎全部隶属于
党报或官报主导的媒体集团,但它们的语调和风格却截然不同。与官方刊物的呆板和套话相比,商业报刊的语言生动活泼、口语化。由于这种风格上的差异,人们更倾向于相信商业媒体的内容是真实的。丹妮拉·斯托克曼的研究表明,消费者之所以会寻找商业刊物,是因为他们认为它们比官方媒体的刊物更可信。根据她的研究,即使在政府雇员比例特别大的北京,也只有大约36%的居民阅读《人民日报》等官方报纸,其余的人只阅读半官方或商业化的报纸。
广告商和许多商业媒体集团都将目标客户锁定为受过良好教育的富裕中青年城市消费者。但出版物也在寻求差异化, CRM 营销无助于提高销售额 吸引特定的受众。广东的出版物利用国内揭丑活动吸引具有商业头脑的国际化受众。由于它们突破了对国内政治报道的底线——其编辑频繁被解雇和替换——它们在广东省以外建立了一批自由主义思想的读者群。《南方周末》由中共广东省委直属的南方日报社出版,被认为是最具批判性和政治影响力的商业报纸之一,该报在政治气氛 印度手机号码 浓厚的北京设有分社,发行量也比在南方更大。共青团中央主办的全国性大报《中国青年报》之所以取得商业成功,是因为它吸引了中国的雅皮士,即那些有钱、注重时尚的年轻一代。正如我在第 10 章中讨论的那样,国家外交报纸《环球时报》试图通过其对国际事务的耸人听闻的民族主义报道来吸引同样的受众。
中国媒体评论家认为,上海的媒体相对“沉闷而安静”,上海是 1949 年共产党胜利前的中国新闻之都。他们指出,原因是上海政府迟迟不愿放弃控制权。